家訓原文
予之立訓,更無(wú)多言,止有四語(yǔ):讀書(shū)者不賤,守田者不饑,積德者不傾,擇交者不敗。
思盡人子之責,報父母之恩,致鄉里之譽(yù),貽后人之澤,唯有四事:一曰立品,二曰讀書(shū),三曰養身,四曰儉用。
讀書(shū)可以增長(cháng)道心,為頤養第一事也。
言思可道,行思可法,不嬌盈、不詐偽、不刻薄、不輕佻。
以?xún)€為寶,不止財用當儉而已,一切事常思節嗇之義,方有余地。
自古只聞忍與讓足以消無(wú)窮之災悔,未聞忍與讓翻以釀后來(lái)之禍患也。欲行忍讓之道,先須從小事做起。
摘自張英《聰訓齋語(yǔ)》
凡人看得天下事太容易,由于未曾經(jīng)歷也。待人好為責備之論,由于身在局外也。“恕”之一字,圣賢從天性中來(lái);中人以上者,則閱歷而后得之。
一言一動(dòng)常思有益于人,惟恐有損于人。
與其于放言高論中求樂(lè )境,何如于謹言慎行中求樂(lè )境耶。
居官清廉乃分內之事。為官第一要“廉”,養廉之道,莫如能忍。人能拼命強忍不受非分之財,則于為官之道,思過(guò)半矣!
摘自張廷玉《澄懷園語(yǔ)》
家訓解讀
張英的《聰訓齋語(yǔ)》和張廷玉的《澄懷園語(yǔ)》,不僅被張氏家族奉為“家訓”,也被社會(huì )上許多家族引為經(jīng)典,加以學(xué)習。
在《聰訓齋語(yǔ)》和《澄懷園語(yǔ)》里,張英、張廷玉所談是人生的道理,圍繞著(zhù)“讀書(shū)、立品、養身、儉用”,來(lái)教導子孫。同時(shí),作為朝廷高官,《聰訓齋語(yǔ)》里也談到了“以?xún)€養廉”,《澄懷園語(yǔ)》更是把“居官清廉”當作為官第一要做到的事。桐城張氏家族,耕讀傳家,張英說(shuō)“讀書(shū)者不賤,守田者不饑”,就是秉持“耕讀傳家”的家風(fēng)。“積德者不傾,擇交者不敗”,則是說(shuō)做人的品德和交友之道,所謂“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”。
張氏家族注重道德培訓,也注重官德培養。張家一門(mén)善讀書(shū),通過(guò)科舉取得功名,進(jìn)入官場(chǎng)的人不在少數,尤其是張英、張廷玉父子,位高權重,都官至大學(xué)士,民間譽(yù)為“父子宰相”。所以,在他們的家訓中,不僅注重道德培養,也注重官德培養。另外,“忍讓”也是張氏家訓中的重要內容,張英禮讓六尺巷、張廷玉讓探花的故事,便是他們“終身讓路,不失尺寸”的最好詮釋。